數臺大型機械揮臂作業,遠處一群麋鹿悠閑覓食,成群的鳥兒在水邊嬉戲。7月26日上午,這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出現在東臺市弶港鎮蹲門村境內的川水灣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施工現場。
這是我國首個在海岸帶遺產地開展的生態修復項目,位于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保護范圍內,總投資1.68億元,覆蓋面積1.9萬畝,涉及岸線長度約6公里。當前,該項目正綜合采用“濕地水文水系修復+濕地微地形修復+濕地植被修復+鳥類棲息地修復+互花米草防治”修復措施,探索海岸帶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整個項目強調要基于自然的方式來完成施工,因此施工過程始終貫穿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敝薪簧虾骄执ㄋ疄澈0稁竦匦迯晚椖控撠熑诵旌1f,“我們盡量做到不驚擾野生動物,不破壞原有的生物多樣性,來恢復它的原生態?!?/p>
“施工中,最大的難點是恢復生物群落以及防治互花米草?!睎|臺沿海經濟區條子泥濕地服務中心主任、川水灣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負責人姜文魁說,“這片區域除了形成淡水區、咸水區和咸淡水混合區,還要營造相應的生物群落。比如,咸水區將來要種上蘆葦、堿蓬等耐鹽植物,將其打造成適合不同野生動物棲息的濕地生境?!?/p>
因為常年在濕地巡護,43歲的姜文魁皮膚被曬得黝黑。他所在的巡護“小分隊”由12人組成,分成三班,日復一日沿著條子泥40公里長的海堤來回巡邏,捕捉濕地上可能威脅到鳥類、麋鹿等動物安全的“蛛絲馬跡”。
2000年,姜文魁剛開始的工作是到東臺市弶港鎮水務站擔任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工程員,負責圍墾灘涂。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從2015年到東臺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工作后,他的主要任務變成了退漁還濕,負責把圍起來的魚塘還原成濕地。
“這里漁業資源豐富,如果承包出去發展養殖業,經濟效益很可觀?!苯目貞?,當初他跟多數漁民一樣不解,“搞退漁還濕產生不了任何效益,政府為什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直到有一天,那里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姜文魁才慢慢在工作中發現奧妙。
“因為濕地生態修復得好,條子泥越來越受鳥兒歡迎。每年來此駐足停歇的候鳥有上百萬只,其中包括勺嘴鷸、震旦鴉雀、東方白鸛等近20種瀕危珍稀鳥類?!苯目f,“2019年觀測到鳥類398種,現在觀測到410種,其中國家一級21種,國家二級71種?!?/p>
近年來,條子泥濕地下大力氣大面積修復退化、旱化的海岸濕地,先后實施海岸線生態修復27.6公里,建設生態廊道20公里,退漁還濕1.7萬畝,累計修復濕地超6萬畝。在千方百計給鳥讓地、為鳥留食的同時,也為當地漁民水產養殖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條子泥所在的弶港鎮,有不少小漁村,村民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苯目f,隨著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村民積極響應政府“退漁還濕”號召,退出圍墾魚塘,并建立巡護隊,保證保護區內沒有違法違規養殖。為保證漁民生活,當地也出臺了補償政策。
弶港鎮漁民劉斌是條子泥外側灘涂承包戶,從事貝類天然養殖。他說,“過去互花米草長得密密麻麻,阻礙海水漲潮,極大地影響泥螺繁殖?!焙蠼浿卫?,泥螺生存環境得到改善,既為鳥類提供了充足食物來源,也給他們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今年泥螺產量較往年增加10%—15%。
“無論是退漁還濕,還是巡護海堤、清除互花米草,為的都是修復濕地生態?!苯目f,眼下,最繁重的一項任務是治理互花米草。這種植物生長的地方濕地板結,底棲生物遭到破壞,而底棲生物又是遷徙候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對付它主要靠人工、機械挖根深埋,今年已清除7425畝互花米草。
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目前,條子泥正像守護綠水青山一樣呵護海洋,一手抓整治修復、放大生態優勢,一手抓產業培育、挖掘發展潛力?!拔覀兊哪繕耸谴罅μ岣吆0稁鷳B系統質量、穩定性和服務功能,恢復珍稀瀕危候鳥棲息地,使植物、底棲、魚類、鳥類物種多樣性均顯著增加,將東臺沿海打造成世界級濱海濕地保護樣板?!睎|臺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衛國說。
請輸入驗證碼